絮凝劑加藥裝置是水處理系統中關鍵的自動化設備,廣泛應用于市政污水處理、工業廢水處理、飲用水凈化、污泥脫水以及循環水系統等多個領域。其核心功能是將固體或液體絮凝劑(如聚丙烯酰胺PAM、聚合氯化鋁PAC等)按照預設比例精確地溶解、稀釋,并通過計量泵穩定地投加到待處理的水體中。絮凝劑的作用是通過電中和、吸附架橋等機理,促使水中微小的懸浮顆粒和膠體物質聚集成較大的絮狀物(礬花),從而顯著提高后續沉淀、氣浮或過濾工藝的效率,有效去除水中的濁度、色度、有機物及部分重金屬離子,確保出水水質達標。
一套完整的絮凝劑加藥裝置通常由溶藥箱、攪拌系統、儲藥箱、計量泵(加藥泵)、管路閥門、控制系統及安全保護裝置等組成。通過自動化控制,可實現藥劑的自動配制、連續或間歇式投加,并可根據進水流量、水質變化(如濁度)實現自動調節加藥量,極大提高了水處理過程的穩定性和運行效率,同時避免了人工投加不均、勞動強度大和藥劑浪費等問題。
然而,在長期運行過程中,絮凝劑加藥裝置也可能出現各類故障,影響處理效果和系統穩定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故障類型及其應對措施:
計量泵不出藥或流量不足:這是最常見的問題。可能原因包括:藥劑堵塞進液或出液單向閥、隔膜或活塞損壞、泵頭內有氣泡、吸入管路漏氣或堵塞、電機故障等。處理時,應先停泵泄壓,拆卸并清洗單向閥;檢查隔膜是否破裂,必要時更換;對泵頭進行排氣操作;檢查吸入管路密封性和濾網是否堵塞;若電機不工作,需檢查電源和電機本身。
藥劑配制濃度不準確或溶解不充分:表現為溶液渾濁、有未溶解顆粒或粘度異常。原因多為攪拌速度不足、攪拌時間不夠、進水流量控制失準或藥劑本身質量問題。應檢查攪拌電機運行狀態,調整攪拌速度和時間;校準進水電磁閥或流量計,確保水與藥劑比例準確;選用質量合格的絮凝劑,并避免一次性加入過多干粉。
管路堵塞或泄漏:絮凝劑溶液具有一定的粘性,長期使用易在管道彎頭、閥門或計量泵入口處沉積結塊,導致堵塞。同時,管路接頭、閥門密封件老化也可能引發泄漏。需定期沖洗管路系統,特別是長時間停機前后;檢查并更換老化的密封圈、墊片;選用耐腐蝕、內壁光滑的管材(如UPVC、SS316L)。
控制系統故障:如PLC程序錯誤、人機界面(HMI)無顯示、傳感器(液位計、流量計)失靈等,導致自動配藥或加藥功能失效。應檢查電源和線路連接;重啟控制系統;校準或更換故障傳感器;必要時由專業人員進行程序維護。
溶藥箱或儲藥箱液位異常:液位過高可能溢流,過低則導致泵抽空。應檢查液位計是否準確,進水電磁閥或排污閥是否動作正常,及時清理探頭污垢。
預防性維護是保障設備穩定運行的關鍵:定期清洗溶藥箱、儲藥箱和管路;按時更換計量泵易損件(如隔膜、單向閥);保持設備清潔,防止藥劑腐蝕;檢查各連接點密封性;根據使用頻率制定維護計劃。通過規范操作和科學維護,可最大限度減少故障發生,確保絮凝劑加藥裝置高效、精準、持續地服務于水處理過程,為環境保護和水資源循環利用提供有力支撐。